古斯塔夫·马勒
奥地利籍犹太人,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马勒最早是以一个指挥家身份出现在音乐舞台上的,曾先后担任多家著名剧院指挥。马勒最重要的创作是交响曲,他一共创作了 9 部交响曲(第十首未完成),被认为是德奥浪漫主义交响曲作曲家的最后一位。马勒的音乐具有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严肃的题材、庞大的交响曲乐队、冗长而复杂的形式、强烈的音响效果。他的交响曲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器乐中常常融入声乐的歌唱形式,这是贝多芬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开创的先例。马勒创作的另一领域是艺术歌曲,著名的有声乐套曲《亡儿之歌》和歌曲集《青年魔角》。他的艺术歌曲的最大特点是以管弦乐队代替钢琴作为伴奏,这使他的艺术歌曲完全交响乐化,与他的交响曲风格很靠近了。
《大地之歌》
这是马勒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由人声与管弦乐队演出,作者称为交响曲。按顺序此作应为第九交响曲,但由于忌讳“九”这个数字(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皆以第九交响曲为绝笔之作),故未将此曲列入编号。《大地之歌》歌词采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的诗篇:李白的《悲歌行》、《采莲谣》;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等七首。虽然采用了唐诗,但却并没有中国音乐的风格特点,完全是依照欧洲人的理解来进行诠释。全曲分为六个乐章,音乐总的基调充满悲切伤感之情。
理查·格奥尔格·施特劳斯
德国作曲家,著名指挥家,12 岁就有作品问世。成熟时期音乐风格的总体特征属于晚期浪漫派,音响宏大、织体复杂。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管弦乐作品与歌剧。其管弦乐作品主要是交响诗,分两类,一类是德奥作曲家传统上热衷的具有哲学内涵的严肃题材,另一类是作者擅长的肖像描绘题材的交响诗。施特劳斯是驾驭管弦乐队的高手,在利用管弦乐进行肖像描写方面驾轻就熟。进入 1900 年以后,施特劳斯的创作中心转向歌剧,他的歌剧受瓦格纳的乐剧创作的影响,在 20 世纪歌剧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德奥现代歌剧的先行者。主要代表作有:《莎乐美》、《埃勒克特拉》和《玫瑰骑士》。
歌剧《莎乐美》
独幕歌剧,剧情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同名剧作,1905 年上演于德累斯顿。莎乐美为古代传说中的妖艳风骚女子,因勾引正人君子的约翰被拒绝而怀恨在心,出于变态报复心里有恐怖血腥和色情场面,当时曾在许多国家被禁演。从艺术看,这部歌剧的意义比较重要,德奥 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歌剧深受其影响。
阿希尔 - 克洛德·德彪西
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10 岁进巴黎音乐学院,长期接受专业音乐训练。德彪西的创作主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钢琴作品《版画集》、《意象集》、《24 首钢琴前奏曲》和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具有反传统性质,它与德奥浪漫主义音乐格格不入,不表现重大社会历史题材,专注对客观自然世界的瞬间印象捕捉,音乐朦胧模糊、重色彩感。由于德彪西的音乐打破了许多传统的音乐创作法则,他的创作常常被人们认为开启了 20 世纪现代音乐大门,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交响诗《牧神午后》
创作于 1894 年,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此作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诗作创意,原诗描写罗马神话中的半人半山羊的牧神,在亚平宁山区和暖的阳光下酣睡,被一群嬉戏打闹的仙女惊醒,醉眼惺忪,朦胧恍惚的情状。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成功的用管弦乐表达了诗歌中所传达的意境,音乐色彩浓郁,风格独特,是一部印象主义音乐的佳作。
阿诺德·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他的早期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勋伯格是德奥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20 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威伯恩组成的“新维也纳乐派”对 20 世纪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勋伯格的代表作品有:独幕歌剧《期待》、《月光下的皮埃罗》,十二音作品《乐队变奏曲》、《华沙幸存者》以及在美国期间创作的歌剧《摩西与亚伦》。
《华沙幸存者》
这是一首由朗诵、男声合唱、乐队表演的乐曲,受一个和平组织的基金会委托而作,写于 1947 年。该作品是在勋伯格听到一个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出来的波兰犹太人叙述法西斯屠杀暴行后创作的。乐曲背景为管弦乐,用十二音手法创作,尖锐而恐怖;朗诵用英语,介绍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经过,其中夹杂着德语凶恶的吼叫;最后是犹太人在临死前用希伯莱语歌唱的悲壮的合唱。整首乐曲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这是勋伯格不多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作品。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俄罗斯人,20 世纪现代音乐最重要的大师级作曲家之一。作品《春之祭》、《火鸟》、《彼得鲁斯卡》具有原始主义倾向,风格粗犷强烈,斯特拉文斯基由此迅速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突然出现大的变化,他放弃了前期强烈、复杂的写作特征,进入了近 30 年漫长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代表作有:歌剧《俄狄浦斯王》、《浪子的历程》和合唱与乐队《诗篇交响曲》。
舞剧《春之祭》
二幕芭蕾舞剧,1913 年初演于巴黎。舞蹈表现古代俄罗斯在春天举行的以少女祭献神灵的活动。该作品由于表现一种原始而野蛮的场景,所以和声尖锐、节奏粗犷而不规则、管弦乐织体复杂交错,首演时观众因听觉无法忍受而群起抵制,以至于引起剧院骚乱,不得不以警察来维持秩序。这部作品在今天已经完全被人们接受,它被改编成独立的管弦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
俄罗斯人,20 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3 岁进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即引起乐坛关注。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交响曲(15 部)、弦乐四重奏(15 首)和歌剧、舞剧、电影配乐以及各类声乐作品。
《列宁格勒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最重要的成就是交响曲创作。 1941 年二战期间,列宁格勒遭德国法西斯的团团围困,苏联军民顽强抗战,誓死保卫祖国。为了鼓舞士气,肖斯塔科维奇在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列宁格勒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当这部作品在紧张激战的列宁格勒演出时,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苏联人民保卫祖国,战胜法西斯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