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舒伯特、巴托尔迪、舒曼、柏辽兹、李斯特

  来源:助考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波恩,很小就显露音乐才华,曾得到海顿的赏识。1792 年受人赞助前往维也纳学习音乐。贝多芬最重要的成就是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室内乐这类古典主义的器乐体裁,他的 9 部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带有编号)、1 部小提琴协奏曲、5 部钢琴协奏曲以及众多的室内乐都是古典主义器乐的巅峰之作。贝多芬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充满英雄主义激情,赋予器乐创作以更深刻的内在表现力,他的音乐将古典主义推向极致,并为音乐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大门,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

《第三“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题献给拿破仑,但后来拿破仑称帝,具有民主思想的贝多芬愤然抹去了原来的献辞,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此曲第一乐章前所未有的复杂,具有深邃的力量;第二乐章用葬礼进行曲,意为悼念英雄;第三乐章将原来温文尔雅的小步舞曲改为比较粗犷的谐谑曲;全曲最后在凯旋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这是一部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第九“合唱”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由于在最后乐章中加入合唱而常常被人们称为《合唱交响曲》。古典时期以来交响曲是纯器乐的,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是一大革新,它影响到了后来的 19 世纪交响曲写作。声乐的歌词采用的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主题是宣传“人人平等”的启蒙思想。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缔造者,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创作了 600多首歌曲,其中《魔王》、《野玫瑰》、《鳟鱼》等都是广为流传的佳作,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也是艺术歌曲的经典。舒伯特最有特点的钢琴曲是小品类乐曲,其中《即兴曲》、《音乐瞬间》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情调。除此之外,舒伯特也涉及传统的器乐体裁,作有钢琴奏鸣曲、各种室内乐以及 9 部交响曲,其中《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最为著名。

声乐套曲《冬之旅》

所谓“声乐套曲”即由若干首歌曲组成,但其中贯穿了一个统一的主题。比如《冬之旅》包含了 24 首歌曲,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生活场景刻画了一个失恋者冬日的旅行。歌曲以德国诗人缪勒的诗为歌词,其中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菩提树》、《春梦》等等。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17 岁即写下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而一举成名。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既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也不乏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门德尔松的创作包括 5 部交响曲,其中《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比较著名。他对管弦乐的贡献还在于他的一批单乐章的音乐会序曲,如《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等。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在钢琴领域也有重要贡献,除了钢琴协奏曲、随想曲等外,他的小品类钢琴集《无词歌》广泛传播。门德尔松不仅是一个作曲家,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社会活动家,他创立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通过指挥、介绍巴赫的作品,使巴赫在 19 世纪初重新被人们认识。

《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名作,作于 1838 年,是门德尔松式优美风格的典型。这部协奏曲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结构,但处理上不一般。通常协奏曲总是乐队将呈示部先演奏一遍,而这部协奏曲一开始就进入独奏小提琴的优美旋律,紧扣人心。独奏的华彩乐段也不是放在常规的乐章结束,而是放在主题再现前,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很自然的引导再现部的出现。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 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型代表。舒曼的音乐创作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最有特色的是钢琴、艺术歌曲这样一些浪漫主义感兴趣的体裁。钢琴套曲在舒曼的钢琴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舒曼的钢琴套曲有《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大卫同盟舞曲》等。舒曼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歌曲作者,他的艺术歌曲较之舒伯特显得内在含蓄,注重心理刻画,代表作有声乐套曲《桃金娘》、《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

钢琴套曲《狂欢节》

这是一部由 21 首乐曲组成的钢琴组曲,包含很多肖像描写的乐段,表现在一个假面舞会中,纷纷登场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舒曼厌恶的低俗音乐家,他们以小丑、妓女的形象出现,也有舒曼赞扬的“大卫同盟”的音乐家,如肖邦、帕格尼尼、克拉拉·舒曼(舒曼夫人)等这样一些精英音乐家。这首乐曲喻指了“大卫同盟”对庸俗音乐家的斗争和最后胜利。套曲的终曲名为《大卫同盟向凡夫俗子开战》,全曲在排山倒海般的激越气氛中结束。

埃克托·路易·柏辽兹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音乐史上的名气主要是他开了 19 世纪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之先河,他于 1830 年写作的《幻想交响曲》在当时引起音乐界哗然,并在后来的音乐历史中一直不断地被争论。从古典音乐观念来看,音乐应该限制在音乐本身,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却在音乐中试图讲述自己的一段爱情经历,即将语言文学这些非音乐成分纳入到音乐之中,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观。柏辽兹还写有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责罚》,这些作品都具有将音乐与音乐之外因素结合的特点。

《幻想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生活插曲”,讲述了作者本人的一段爱情经历。1827 年一家英国的莎士比亚剧团到巴黎演出,柏辽兹对其中的女主角史密森一见钟情,其结果是促成了这部交响曲的诞生。柏辽兹这部交响曲由于要服从标题内容的需要,因此突破了传统的四乐章,改用五乐章结构,并创造性地使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段贯穿全曲,用以象征自己心目中恋人的形象。该曲五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梦幻与激情”、“舞会”、“田野情景”、“赴断头台”、“妖魔夜宴”。

弗朗茨·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创作主要有钢琴和管弦乐,其钢琴作品往往具有辉煌的效果,充分拓展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他的《钢琴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等都是一些高难度的作品。李斯特对音乐历史的贡献还在于他首创了新的管弦乐体裁——交响诗(见前面体裁介绍),他创作了 13首交响诗,《前奏曲》、《塔索》、《玛捷帕》等是常演出的名作。此外他还有两部交响诗性质的交响曲《但丁》与《浮士德》。60 年代李斯特在梵蒂冈皈依宗教,其创作也转向了多为宗教体裁的声乐合唱作品。

交响诗《前奏曲》

这首作品得名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歌《新沉思集》中的第十五首《前奏曲》,但李斯特克服了拉马丁悲观面对人生的消极态度,他虽然也认为死是永恒的,生命不过是死亡的一个短暂的序曲,但也认为,人生虽将面临困苦、灾难,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冲锋陷阵,战胜苦难。李斯特的这种人生观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表露的淋漓尽致。这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经常上演的一首。

 
做题系统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开始做题!
欢迎关注题点点官方微信:zhukaogou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