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名曲及作曲家
(一)声乐作品
《问》
独唱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创作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曾留学日本,并在德国获博士学位。1927 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音乐院,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艺术歌曲《问》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
《教我如何不想他》
独唱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创作于 1926 年。赵元任是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曾获多门学科的博士学位,也从事音乐创作,1915 年就
发表了我国第一部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他的代表作。
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毕业歌》
田汉词,聂耳曲,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作于 1934 年。聂耳 1931 年从昆明来到上海,考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1933 年起与田汉、任光等人一起从事左翼音乐运动并开始音乐创作。一生共创作歌曲 37 首,其中不少是近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毕业歌》在影片中点明主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战场,充满爱国激情。它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1935 年。作曲家天才地将这首散文的自由新诗,谱写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一气呵成的战歌。歌曲中号角式的音调、主音的连续重复、行将结束时的突然休止,这些手法都是极富创造性的。由于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建国之初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 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为国歌。
《铁蹄下的歌女》
许幸之词,聂耳曲,也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音乐由三段构成,第一段由气息悠长的两个抒情乐句和一字一音的朗诵性部分有机地衔接而成;第二段带有声泪俱下的控诉性质;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因素,最后的突弱处理反而增强了音乐的情感震撼力。
《松花江上》
张寒晖词曲,作于 1936 年。作者早年曾学习话剧表演,1941 年赴延安。写有秧歌剧多部和 50 余首歌曲。当年正在西安二中任教的作者在西安街头见到“九·一八”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士兵,精神受到极大的触动,谱写了这首悲愤交集、感人肺腑的歌曲。作者把家乡妇女哭坟的音调贴切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催人泪下。
《大刀进行曲》
麦新词曲,作于 1937 年 7 月。作者 1935 年起参加上海进步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曾在战地服务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抗战结束后到东北开辟新区时不幸牺牲。“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新篇章,英勇的中国军队组成大刀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时在上海的麦新,当即谱写了这首战歌。全曲为自由乐段结构,结束时还加入了“冲啊”、“杀”的呐喊声,使乐曲更具战斗性。
《在太行山上》
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7 年在武汉为山西游击队而作的二声部合唱。冼星海 1905 年出生在澳门,1927 年赴巴黎留学。1935 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热血》等歌曲。1938 年底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 年创作了中国音乐的史诗《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全曲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开头旋律抒情开阔,配以二声部,造成歌声在山间回响的效果。第二部分则采用了进行曲性质的音调,节奏富有弹性,最后音乐向上推进扩充,达到全曲的高潮。
《南泥湾》
贺敬之词,马可曲,创作于 1943 年。马可在冼星海的引导下 1939年到延安,曾受过冼星海等音乐家的指导,一生创作了 200 余部音乐作品,代表作有歌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并与他人共同创作了里程牌式的作品歌剧《白毛女》。南泥湾是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典型,这首歌是秧歌舞《挑花篮》的插曲,采用对比性的复乐段结构,前半段优美抒情,后半段节奏相对活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生动地描绘了陕北塞外江南的美丽景象。通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使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
《歌唱祖国》
王莘词曲,创作于 1950 年。王莘青年时代即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 年到延安鲁艺学习音乐。主要作品有群众歌曲《边区儿童团》、《祖国颂歌》,为陆游词谱写的艺术歌曲《钗头凤》等。《歌唱祖国》由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组成,既连贯又形成一定的对比,音乐豪迈而又充满感情,表现出建国之初新中国一片生机、蒸蒸日上的面貌和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
《我的祖国》
乔羽词,刘炽曲,故事影片《上甘岭》插曲。刘炽 1939 年入延安鲁艺学习作曲。代表作有歌曲《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桨》、《风烟滚滚唱英雄》、《新疆好》,大合唱《祖国颂》等。《我的祖国》由女高音独唱的前一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抒情甜美,仿佛让听者感受到大河两岸的旖丽风光;后一部分用混声合唱的副歌形式,气势磅礴,具有颂歌的性质,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
《我们走在大路上》
李劫夫词曲,创作于 1963 年。作者“九·一八”事变后在关内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 年赴延安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他多才多艺,在美术、戏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尤其突出表现在歌曲创作上,歌曲《二小放牛郎》和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谱写的歌曲都是流传甚广的上乘之作。《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歌曲以主、副歌结合的方式写成,进行曲风格,气魄宏伟,节奏铿锵是 60 年代传唱最广的群众歌曲。
《红星照我去战斗》
邬大为词,傅庚辰曲,创作于 1973 年,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傅庚辰毕业于东北师专(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作曲系,后长期在部队文艺团体工作,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曾创作过影片《地道战》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等广为传唱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采用了江西山歌的音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作为电影插曲,跌宕起伏的旋律与电影画面配合得十分贴切,是“文革”中罕见的优秀抒情歌曲。
《祝酒歌》
韩伟词,施光南曲,创作于 1976 年。作者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虽然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如歌曲《周总理,您在哪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歌剧《伤逝》等。《祝酒歌》生动地表达了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举杯庆祝的喜悦心情。
《我爱你,中国》
瞿琮词,郑秋枫曲,是 1980 年上映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作者长期在部队文艺团体从事音乐创作。从 1959 年参加舞剧《五朵红云》的创作起,谱写了不少深受战士和群众喜爱的抒情音乐作品,如《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我爱梅园梅》等。
《长恨歌》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韦瀚章词,黄自曲。曲作者黄自曾留学美国学习作曲,1929 年回国在上海国立音专等学校任教,培养了不少优秀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南乡子》、《花非花》等。清唱剧《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这部清唱剧是黄自一生唯一的一部大型作品,虽未写完,但已包括了原诗主要内容,仍不失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声乐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这部史诗性的里程牌式的作品,是冼星海在听了光未然的长篇诗歌《黄河吟》朗诵后,激动万分,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的。1939 年 4 月在延安首演,引起强烈反响,迅速传遍全国。整部作品由序曲加 8 个乐章组成,以朗诵和乐队加以贯穿。各乐章既独立又有联系,音乐发挥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民间的各种音调,另一方面又大胆借鉴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神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气派,对后来的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长征组歌》
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上将的长诗谱写的声乐组曲。于 1965 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首演。作曲家们择其中的 10 首诗谱曲,把长征过程中十个不同的战斗场面衔接在一起。他们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的传统歌曲融汇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伟大长征的壮阔画卷,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群像,使其成为音乐史上一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作品。
(二)歌剧
《白毛女》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1945 年 4 月首演。该剧故事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流传的恶霸地主黄世仁迫害贫农女儿喜儿,在共产党领导下已在深山变成“白毛女”的喜儿重获新生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是我国歌剧创作的典范。
《洪湖赤卫队》
朱本和等五人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等作曲,1959 年首演。该剧描写湖北洪湖地区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与队长刘闯的率领下,几经坎坷周折,消灭恶霸彭霸天的反动武装故事。音乐以湖北沔阳和天门等地的花鼓戏和民歌为基本素材,不同人物音乐主题相当典型化。这部歌剧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在60 年代家喻户晓。
《刘三姐》
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集体创编,1960 年首演。剧本根据壮族姑娘刘三姐通过对歌与地主斗争的民间传说而改编。全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歌”而展开的,而这些曲调都是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加工再创造而成的,音乐既有斗争性和讽刺性,也有歌颂性和抒情性等风格。浓郁的壮族色彩为我国的歌剧舞台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江姐》
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曲,1964 年首演。剧情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音乐以四川民歌为基础,吸收了多种戏曲和说唱的音乐语言进行加工创作。“红梅赞”是贯穿全剧的主题歌,象征江姐的英雄形象,音调抒情而坚定,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江姐临刑前与战友诀别时唱的“绣红旗”深情而又乐观,表现了革命者英雄主义的气概。
(三)器乐曲
钢琴曲《牧童短笛》
贺绿汀曲,创作于 1934 年。作者 1931 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师黄自学习作曲。曾为进步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配乐,其中插曲“春天里”、“四季歌”等广为传唱。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垦春泥》等著名爱国歌曲。《牧童短笛》是作者参加旅法俄裔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获头等奖的作品。这首作品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写作手法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曲目。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钢曲。作者自幼从父陈歌辛学音乐,1955 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谱写了闻名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又创编了《苗岭的早晨》等小提琴及其他器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作者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及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曲中穿插了表现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华彩段落,是我国小提琴家经常演出的曲目。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曲,1959 年完成并首演。何占豪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探索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等。作曲家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主题,以越剧的音调为基础,分别采用了故事的三个关键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艺术上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分发挥了交响性效果。这部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化的交响乐”,在国外则被称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创作于 1973 年。吴祖强 1947 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从师江定仙学习作曲,1953 年赴苏联学习理论作曲,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均与杜鸣心合作),《弦乐四重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等。王燕樵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作曲家,曾参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刘德海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草原小姐妹》取材于蒙古族龙梅和玉荣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事迹。主题富有蒙族民间音乐的色彩,用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刻画出天真活泼的一对少女形象,并运用琵琶演奏传统武曲时常用的丰富技巧,逼真地描绘了小英雄与暴风雪搏斗的情景。
管弦乐《春节组曲》
由李焕之创作于 1955-1956 年间。作者 1936 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萧友梅学习作曲,1938 年就读于延安鲁艺,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歌曲《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等。《春节组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春节序曲”经常被抽出来独立演出,是热烈欢腾的大秧歌的音乐,主部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构成,中间部分是悠扬的领唱秧歌调,最后小号的独奏把音乐推向高潮。其他三个乐章表现的也是节日喜庆的不同侧面。整套组曲的构思都带有鲜明的舞蹈性,与民族风情保持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