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来源:助考狗

二、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一)歌剧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它成分。歌剧在音乐上很丰富,它包含了器乐、声乐,声乐中又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西方歌剧独唱的最大特点是它分为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它们成为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在西方音乐中歌剧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多数作曲家都很关注歌剧创作。歌剧产生于 16 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简陋。被历史学家公认的真正的第一部歌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18 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终于比较定型,这种定型的歌剧也叫意大利正歌剧,A. 斯卡拉蒂的那坡里歌剧乐派代表着这一时期歌剧的最高成就。歌剧最丰硕的收获时代是 19 世纪,当今歌剧舞台上的名剧大多出现于这一时期。19 世纪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韦伯、瓦格纳以及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等。

(二)音乐剧

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同传统的西方歌剧相比,音乐剧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并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其次,音乐剧往往具有强烈的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百老汇的音乐、舞台技术,如灯光、布景、音像,以及充满现代感的舞蹈,无论它是表现什么题材,总能让人感到热闹非凡,仿佛置身于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最后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它的音乐大量吸收了当代通俗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以及通俗民谣风的歌曲在音乐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清唱剧

清唱剧是包含了“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与歌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布景,也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有时清唱剧也被翻译成“神剧”,对于早期清唱剧而言,这个名字也许更为贴切,因为早期的清唱剧主要是讲述圣经中各种圣灵的经历和事迹或关于神的种种故事。近代以来,清唱剧并不局限于宗教,但总是表现比较严肃的重大题材。清唱剧产生于西方音乐的巴罗克时期,巴罗克音乐的两个巅峰人物亨德尔和巴赫对这一体裁具有重要贡献。之后,清唱剧一直受到历史作曲家的重视,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体裁。古典时期的海顿写有《创世纪》、《四季》;浪漫时期的门德尔松写有《以利亚》、《圣保罗》;柏辽兹写有《基督的童年》;20 世纪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普斯王》、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等都是清唱剧的名作。

 

(四)康塔塔

康塔塔是在 17 世纪前后与歌剧、清唱剧同时出现的音乐体裁,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差别很大。巴罗克时期的康塔塔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与清唱剧很接近,由独唱、合唱和乐队这样一些要素构成,也有一些叙事特点,只不过相比清唱剧它的篇幅较小,戏剧性较弱。巴罗克时期最伟大的康塔塔作者是德国的 J.S. 巴赫,他共写有 200 多首教学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巴赫的康塔塔突出了合唱的作用,由合唱开始,中间是数段独唱,最后又由合唱结束。巴赫以后,康塔塔这种体裁无论在意大利还是在德国都走向衰落,古典浪漫时期的许多作曲家仍写康塔塔,但名作不多。到 20 世纪康塔塔创作又有所恢复,20 世纪作曲家似乎对康塔塔情有独钟,许多重要的康塔塔出自这一时期,例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的《康塔塔》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康塔塔题材范围非常广,形式上也不明确,因此这个概念的外延被模糊了,它们往往同清唱剧难分你我,有时又仿佛成为大型声乐组曲的同义词。

(五)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情趣,无论在歌词、旋律或伴奏方面都不同于民族或群体大众的歌曲,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它往往代表着较高的知识阶层的审美要求。从历史来看,艺术歌曲的出现与新兴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19 世纪随着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的兴起,艺术歌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中产阶级最为喜欢的艺术形式。德奥是最重要的艺术歌曲的发源地,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一般是特指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艺术歌曲的一般形式是独唱曲,用钢琴伴奏,歌词题材内容多样,但往往具有抒情的气质,其旋律及和声风格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历史上著名的艺术歌曲作者有:德奥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马勒,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福莱,以及东欧的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等。

(六)交响曲

交响曲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以后古典时期确立起来的一种大型管弦乐体裁,通常为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第一乐章一般是一个快板乐章,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往往是整个交响曲的核心;第二乐章一般是一个慢板,与充满生气的快板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第三、第四乐章都带有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意图。第三乐章一般是一段典雅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往往是一个舞曲性的急板,非常活跃,它以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交响曲的形成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近代管弦乐队是由许多不同种类乐器组合而成,一般分为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弦乐组以提琴类乐器担任,使用小提琴(小提琴往往分成两组,即第一小提琴声部和第二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组的基本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也叫巴松),有时也辅以短笛、英国管等;铜管组有小号、圆号、长号;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小军鼓、镲、钹、三角铁、锣以及其他一些特色乐器。管弦乐队分为单管、双管、三管、四管等,也就是小、中、大类型不同的乐队,常规的管弦乐队一般为双管乐队,即每种木管乐器为两支,并以这种规模来配置其他乐器组。

(七)奏鸣曲

18 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以来,奏鸣曲这个概念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他一件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然而奏鸣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巴罗克时代,巴罗克奏鸣曲与后来的古典奏鸣曲是很不相同的。巴罗克奏鸣曲是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体,最早产生在意大利。大约在 18 世纪中叶奏鸣曲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古钢琴,特别是新式键盘乐器——钢琴的出现,键盘乐器在奏鸣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终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弦乐让位于键盘乐器,钢琴成为奏鸣曲的主角,奏鸣曲终于演化成近代古典奏鸣曲的样式。(八)协奏曲协奏曲这种体裁一般指的是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大约在18 世纪以后发展成熟。由于协奏曲在表演方式上突出主要的独奏乐器,因此不同于欣赏复调作品,室内乐或交响曲那样要应付很多复杂的声部层次,相比而言,协奏曲有更广泛的听众基础,是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的管弦乐体裁。协奏曲产生于意大利,18 世纪后常见的协奏曲有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与今天意义上的协奏曲不一样,它不是以独奏,而是由一个小的合奏组与乐队合作,通过以各种方式形成对比的音响效果。近代协奏曲的真正父亲是意大利作曲家 G. 托莱里,在他之后,意大利音乐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和德国作曲家 J.S.巴赫把巴罗克协奏曲推向顶峰。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协奏曲往往具有炫技的要求,即为演奏者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演奏技巧的“华彩”段落。在进入华彩段时,乐队完全停下来,全部的注意力投向演奏者,让演奏者自由的尽情发挥。

(九)室内乐

室内乐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均等的器乐演出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古典主义室内乐在乐曲结构和乐器组合上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以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为主导,以奏鸣曲套曲为结构原则,这些构成了古典主义室内乐的典型特征。从古典时期以来,室内乐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组合,这些组合成为以后 100 多年室内乐的常规样式。最常见的有:弦乐四重奏,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弦乐三重奏,通常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或小、中、大提琴各一把;弦乐五重奏,常用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偶尔也有用两把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钢琴四重奏,在钢琴三重奏基础上加一把中提琴;钢琴五重奏,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组。

(十)交响诗

交响诗是在 19 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这种体裁的产生与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交响诗在性质上属于标题音乐,常常以小说、诗歌、戏剧和绘画为创作题材,在形式上是单乐章的,这与交响乐相区别。交响诗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他在 19 世纪下半叶先后创作了十三首交响诗。19世纪还产生了不少其他交响诗作者,著名的有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纳、芬兰作曲家西贝柳丝以及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19 世纪是交响诗的黄金时代,到了 20 世纪,时过境迁,交响诗这种典型的浪漫主义体裁走向衰落。

(十一)组曲

组曲一般是指一种结构自由的多段并置器乐体裁,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巴罗克时期的组曲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舞曲组成,常见的是由古钢琴演奏。组曲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 J.S. 巴赫。巴赫写了许多组曲,包括著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除了键盘乐组曲外,在巴罗克时期其他形式的组曲也很流行,著名的有巴赫的四首《管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以及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19 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组曲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钢琴组曲在这一时期很盛行,作曲家常常喜欢把这些小型乐曲写成一种套曲的形式,著名的有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等等。除此之外,在 19 世纪管弦乐组曲也盛行一时,这些组曲很多是根据戏剧配乐,歌剧、舞剧选段组合而成的组曲,著名的有格里格根据话剧配乐改编的《培尔·金特组曲》、比才根据歌剧卡门改编的《卡门组曲》、柴可夫斯基根据舞剧改编的《天鹅湖组曲》。这类组曲由于取材于戏剧作品,因此往往与戏剧的故事情节有密切联系,常常也被称为标题性组曲。

(十二)序曲

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序曲最早是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随着 19 世纪公众音乐会形式的增多,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放在音乐会作为独立器乐曲演奏,脱离了歌剧的序曲比原来更容易得到传播,如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甚至比歌剧本身流传更广。这种情况激发了作曲家写作一种与任何戏剧场合无关的管弦乐,这导致了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19 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留下了不少这样的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学院庆典序曲》等。

(十三)狂想曲

狂想曲盛行于 19 世纪,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常带有明显的捷克、匈牙利、波兰等民族性格,具有史诗和英雄般的自由幻想特征,情绪不加控制,比较强烈和外露。李斯特的 19 首《匈牙利狂想曲》,具有典型的这种特征,它们为钢琴而作,也被改编成管弦乐队演奏,具有从抑郁、抒情到极度的激动幅度,好似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十四)即兴曲

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即兴曲可能是偶发奇想的即兴性格,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命名,并不一定具有即兴特点。舒伯特于 1827年创作了 8 首即兴曲,其中只有第一首是真正即兴性格的,其他都具有比较严谨的组织形式。肖邦创作了四首著名的即兴曲,其中第四首为著名的《即兴幻想曲》。

(十五)小夜曲

小夜曲的初始意义是夜歌,是中古骑士在情人窗下唱的情歌。这种场景有时出现在歌剧中,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请你到窗前来”就是一段小夜曲。16世纪下半叶这个术语被称为小夜曲,这种乐曲乐队一般规模较小,常是弦乐队,或加入少量木管,适合于户外,常常在晚间娱乐时演奏。莫扎特的器乐小夜曲是古典时期这类作品的典范,他写有大批的各种类型的小夜曲,著名的有《哈夫纳小夜曲》、《月下小夜曲》等。19 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也常以弦乐或管弦乐队形式写作小夜曲。

(十六)谐谑曲

谐谑曲又称诙谐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17 世纪产生了很多声乐谐谑曲。进入古典时期以来,谐谑曲常被用于大型套曲(尤其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某一乐章。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改变了谐谑曲的风格,他的谐谑曲经常是快速粗犷、出人意料的,充满着戏剧性的动力感和机智谐趣的性格。19 世纪钢琴谐谑曲比较流行,肖邦对此具有重要贡献,他写有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它们都是单乐章的,将戏谑和严肃并置于一体,因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谑曲格调。

(十七)前奏曲

顾名思义它原来是其他乐曲的导段落,有“序”的功能。在 18 世纪前奏曲常常附加在组曲之前,或与赋格配对出现,如 J.S. 巴赫著名的 48 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以“前奏曲与赋格”各 24 首配对在一起的,这与“托卡塔与赋格”相似。19 世纪前奏曲获得新的含义,它们成为脱离赋格的独立即小型器乐体裁,非常小巧和精致,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趣味。著名的有肖邦的 24 首《钢琴前奏曲》。这些前奏曲不再具有“前奏”的意义,而是独立的钢琴小品。 肖邦之后很多作曲家效仿这种样式,如德彪西等也写过 24 首《钢琴前奏曲》。

 
做题系统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开始做题!
欢迎关注题点点官方微信:zhukaogou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