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来源:助考狗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指在清代就已经基本成型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四大类型。我国的民间音乐是其他类型传统音乐的基础,而且就数量而言占有最大的比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最为广泛。它主要由民间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五大类组成。每一类之下又可以划分为更多的小类别。以下主要介绍民间歌曲和器乐。

(一)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1. 汉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汉族民歌一般以艺术的样式划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

(1)号子

号子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动作,激励劳动者热情的实用功能。号子的音乐风格粗犷豪迈,句幅短小,律动性较强,反复出现固定的、周期性的节奏,一领众和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歌唱形式。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带有某种即兴性。劳动号子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类型。

(2)山歌

由于山歌通常在户外旷野演唱,其声音需要传达远方,因而形成了高亢嘹亮、自由悠长的音乐特征。它的风格坦率直露、热情奔放、直抒胸臆,并常伴有丰富的装饰音和较长的拖腔。一般山歌的常见种类有:

信天游 主要流行于陕北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和山西及内蒙。音乐为上下两句体结构,基本曲调上百种,多为情歌和诉苦歌。

山曲 流行于山西西北部和陕西的榆林地区,也是上下句结构。

花儿 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它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

客家山歌 客家系指那些历代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闽、粤、赣山区居住的人群,他们长期保留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其山歌的特点是音域窄,起伏小。

西南山歌 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在当地的山区到处可闻悠长连绵的山歌,其中以云南的山歌最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山歌回荡于崇山峻岭间。四川的山歌则刚劲幽默,贵州山歌显得古朴、深沉。

(3)小调

小调又叫小曲,常在生活闲暇时演唱。与号子和山歌相比,它的音乐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曲调委婉、细腻,感情表达含蓄、节制,节拍比较规整,旋律进行多呈环绕曲折形态。小调又可以再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其中时调是这类民歌艺术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节奏样式,一般还有乐器伴奏。在流传过程中同一时调还经常会形成多种变体,以变奏的方式产生出多种新曲。此外 , 同一时调的曲调还可以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从而使时调表现功能呈现出弹性化,容易被戏曲和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吸收成为它们的曲牌。

现今依然流行的时调有以下几种:

孟姜女调 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很多,故影响最大。内容以诉说离情别怨者居多,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尼姑思凡》、《送情郎》、《盼情人》、《白娘子》等。贺绿汀创作的电影《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就是以这一时调为基础的。

剪靛花调 又名“剪剪花”等。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很多,基本上都是表现欢快喜悦情绪的。如《放风筝》、《丢戒指》、《回娘家》等,它还成为北方许多戏曲和说唱的主要曲牌。

鲜花调 即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自清代以来流行全国,甚至在 19 世纪初其乐谱就已经见诸于西方人的著作。这一曲调变体甚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较少。

绣荷包调 专指流传于西北、华北地区的时调,其情绪大多缠绵哀婉,如《走西口》等。革命历史民歌《绣金匾》也是这一时调的变体。

2. 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

蒙古族的长调 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征,气息宽广、句幅较长 , 常伴有颤音和装饰音,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藏族的箭歌 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是猎手夸耀箭术时所唱的。歌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广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

朝鲜族的抒情谣 它的表现题材广泛,其中表现爱情者居多数,旋律流畅,多采用该民族特有的三拍子节奏,著名的抒情谣有《阿里郎》、《道拉基》等。

苗族的飞歌 它是苗族的一种山歌,在山间或田野歌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节奏自由,常有滑音,句尾惯用甩音。

(二)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江南丝竹 丝竹乐是指由丝弦和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近代主要流行于南方,而江南丝竹则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并在中小城市比较盛行。其中二胡和笛子是主奏乐器,音乐以细腻 、优雅为特色。八大名曲有《行街》、《四合如意》、《三六》等。

广东音乐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最初为当地戏曲的过场音乐,20 世纪 20 年代主奏乐器由原来的琵琶改为高胡和扬琴。代表曲目包括《步步高》、《下山虎》、《平湖秋月》、《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

山东鼓吹 分以唢呐、管子和笛子为主奏乐器三种类型,常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民间红白喜事时演奏。

十番锣鼓 明代已流行于江南,以无锡、苏州和宜兴一带的更为著称。演奏者或是职业半职业艺人,或是道士。其演奏形式有荤锣鼓和素锣鼓之分,前者是乐队中加入了管弦乐器,后者是纯粹的锣鼓乐。

(三)文人音乐的主要体裁

文人音乐包括古琴和词调音乐。古琴又名七弦琴,居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琴音乐集中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中国道家崇尚的那种“大音希声”、“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至高境界。而且由于古琴是文人音乐,因此见诸书面记载的文献也居中国各类古典音乐文化之首,单是琴曲的传谱就达千余首,琴论著作的数量也是最丰厚的。目前经常演奏的乐曲有近百首,如《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乐曲现在还不时作为影视配乐出现。词调音乐在宋代以来本是文人间彼此唱和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现在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仅有词而无乐,因此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做题系统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开始做题!
欢迎关注题点点官方微信:zhukaogou
 
点击排行